移至主內容

Relationships between roadkill events and bats' functional traits

發表日期
2017/09/06
發佈資訊
蝙蝠路殺與功能性狀之關係
Peng-YuanWang(王鵬淵), Ya-Long Lu(呂亞融), Joe Chun-Chia Huang(黃俊嘉), Mao-Ning Tuanmu(端木茂甯)
a78762076655@gmail.com
授權條款
所有權利保留
姓名標示
王鵬淵

動物遭路殺的事件時有所聞,無論是於陸地活動的生物抑或是飛行於空中之蝙蝠皆有記錄,此種人類活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但經由路殺資料的收集卻也同時促使我們更加理解動物的分布及習性。臺灣於近十年開始有規劃性記錄遭到路殺之物種,藉由公民科學的方式鼓勵民眾協助收集路殺之資料,目前路殺社已記錄365筆蝙蝠路殺資訊,本研究便是釐清蝙蝠遭到路殺之因素。根據路殺社所提供之遭路殺蝙蝠之物種名稱、照片、時間、縣市地點、經緯度座標等資訊,我們嘗試分析並說明蝙蝠遭到路殺的時空間變化情形。同時也根據臺灣蝙蝠圖鑑內所記錄之蝙蝠功能性狀資料,以飛翼承載量、棲所等方面分析臺灣蝙蝠路殺與其功能性狀之關係。以下是本研究所預期之結果:

  1. 在夏季繁殖期時因為母蝠懷孕體重上升,以及剛生產完時之母蝠須背負幼蝠飛行,此情形可能促使母蝠飛行之速度及機動性下降導致其遭到路殺,因此推論夏季為路殺之高峰期。
  2. 由於中南部降雨月份較少,蝙蝠可飛行時間較長,以及北部雨季較長,蝙蝠飛行時間較少,且雨天民眾較不易發現遭路殺之生物,推測中南部蝙蝠路殺記錄較多。
  3. 飛翼承載量數值越高者,其飛行速度越快,較能夠閃避來車,導致其被路殺的可能性下降。
  4. 選擇人造建物作為棲所之蝙蝠,因為棲所較靠近馬路,飛行時較易與來往之車輛交錯,導致其被路殺的可能性上升。

其餘詳細細節請下載壁報PDF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