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公民科學萬人齊發!路殺社的成功心法

發表日期
授權條款
創用CC-姓名標示
姓名標示
歐宇甜 [研之有物]
CC 4.0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採訪編輯|歐宇甜,美術編輯|林洵安

路殺社成立故事

2011 年 8 月創立的路殺社,成員已有一萬七千多名,是全世界首創利用社群媒體收集路殺資料的社團,目前上傳網站資料已逾十萬筆。運作這麼龐大的線上社團和資料庫,有什麼成功的「眉角」?路殺社社長林德恩以及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莊庭瑞副研究員,娓娓道來他們一路破關前行的精彩故事。

路殺社兩大幕後推手:路殺社社長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研究員林德恩(右),以及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莊庭瑞(左),在充滿野生氣息的南投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回顧路殺社成立茁壯的過程。
攝影│林洵安

林老師一直都在研究路殺問題嗎?

其實我是做動物的生理跟生態學研究的,專長是爬行類。長年研究發現:台灣的蛇很多,但在野外一百天可能只有不到二十天碰得到,卻常看到馬路上稀有蛇種被車壓死。於是我想:既然活蛇不好找,何不乾脆找死的,透過蛇類的路殺資料來推測族群狀況和分布地點。

2008年,特生中心培訓志工幫忙調查全台物種分布,我負責爬行類的培訓。蛇具危險性、不易找,大家對牠的恐懼感也大,我就訓練志工記錄死蛇,門檻較低。因為這個機緣,我開始做起動物的路殺調查。

路殺蛇類遺體。對生態研究來說,找死蛇比活蛇容易得多,因為蛇多是夜行性,體型長,在馬路上移動慢,加上大家討厭牠、不會留情,被車子壓死的機率較高。而且蛇有鱗片,死後外形能保持完整、留在路面的時間較長。
圖片來源│林德恩

後來為什麼會想成立路殺社呢?

2009 年臉書進來台灣,為了方便志工聯絡,我在臉書成立「特生中心爬行類志工聯誼社」。我看社團裡什麼都沒有,隨手丟進一張路殺蛇類照片。結果一傳十、十傳百,大家紛紛把自己「壓箱底」的路殺照片上傳……一周後,社員暴增到兩百多人,我才驚覺臉書的傳播功能有多強大。

不過,最初的社員多是生態圈的老師、學生,大家習慣記錄珍稀物種,採樣嚴重偏差。於是有人建議:是不是把社團的功能改一下,擴大收集各種路殺動物的資料呢?我想臉書是免費的、操作方便,失敗了也沒負擔,決定試看看。後來又有人提議社團改叫「路殺社」,聽起來跟路透社很像。

透過臉書來收集路殺資料,會碰上什麼問題嗎?

當路殺社逐漸成長後,遇到第一個關卡是:上傳的資料要怎麼建檔?

我們起初以完全人工的方式,只要有人上傳一筆,就在 Excel 輸入一筆,並把照片抓下來、編號……。可是社團一天有一、兩百筆資料,我和助理又常跑野外,每次回來都要往前回溯數百、甚至上千筆資料,臉書文章洗版速度又很快,助理追資料追得精疲力竭。

幸好,我們很快碰到貴人相助!

那時在莊庭瑞老師實驗室工作的鄧東波先生在網上尋找研究素材,意外發現這個古怪的社團:人家都是在臉書上「曬」漂亮的動物照片,我們卻是秀路死動物照片。 他是學資料科學,馬上就知道我們用臉書收集資料的工作有多「笨」,於是熱心的給了我們一些建議。

我心想:你可以給建議,就表示有辦法解決囉!於是,我邀請他與莊老師來幫忙。

莊老師認為用臉書收集資料有哪些問題呢?

臉書是適合大家交流、互動的社群網站,但不是很好的資料收集平台,有一些先天的缺陷:

一、臉書是商業公司,路殺社依附在其下,要同意臉書的使用條款,而且社團可能隨時被關閉。

二、大家上傳的高解析度照片,臉書會自動壓縮,再撈回來的皆是低解析度照片。

三、早期手機拍攝照片,很多沒有內建拍攝位置的空間資訊。即使有,上傳臉書後都會被清除,照片是在哪拍的只能仰賴作者的文字資訊。但有人用門牌號碼 ,有人用電線桿或配電箱的編號、知名景點或道路名稱,形式非常混亂。為此,我們還曾經設計一個爬蟲程式,先把每筆資料從臉書抓回來,再透過「自然語言」技術將文字位置資訊,轉換成經緯度的空間座標。

2013 年,特生中心委託我的實驗室處理資料時,我心想,資料先傳到臉書,再撈回來處理,明明大家上傳的照片和資訊是完整的,撈回來卻是殘缺的。因此,我打算做新的資料蒐集與處理流程,建置新的研究型網站為資料蒐集中心,說服社員先上傳資料到新的網站。

但光是這一關,就花掉三年時間!

用網站收集資料應該更有效率,為什麼反而不容易達成?

點選連結了解完整的路殺社成功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