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臺灣資料科學家直擊:為何人工林中仍保有豐富的鳥類?生態專家用數據告訴你

發表日期
授權條款
創用CC-姓名標示
iThome 文/胡瑋佳 報導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透過GIS圖、領域描圖法等蒐集資料後,再經由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雖然大面積的原始林仍是動物最適合生存的環境,但是若人工林沒有經過人工管理,森林底層就會長出各種植物,也會吸引許多鳥類,也就是次冠層植物的情況,會影響到鳥類總類的數量。

在2014年臺灣資料科學愛好者年會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棲地生態組助理研究員林大利於會中分享野生動物與棲地的關係,也就是野生動物會喜歡什麼地方與和人類生活會產生什麼樣的關係。.............

...............

此外,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擴建道路不但會造成先前提及的棲地破碎化,也會使許多橫跨人造公路的野生動物慘遭壓死,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和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與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等要了解臺灣有多少野生動物慘遭壓死的第一步,就是要長時間蒐集動物被壓死的時間、地點與物種資料,不過,卻面臨資料蒐集上的困難,因為動物屍體易快速腐化,需要在短時間內就蒐集到證據,然而,在可執行此調查的政府人員有限的情況下,快速且大範圍地蒐集動物屍體,簡直難如登天。
因此政府各相關部門共同合作成立路殺社之臉書社團,希望加入公民的力量,以蒐集多少動物被壓死的證據,才能大幅增加生物種類的資料量,也就是說,鼓勵民眾拍下馬路上被壓死動物的照片,紀錄拍照的時間與地點,再將照片上傳到路殺社的臉書社團中,也就稱為鄉民科學。政府人員就可以後續再加以辨識生物種類,以進行臺灣生物多樣性的調查。

詳文請見 臺灣資料科學家直擊:為何人工林中仍保有豐富的鳥類?生態專家用數據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