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系統化調查成果

*認養樣區或回報當季調查成果請至「佔領與回報

SRS survey

累計統計期間:2018年1月-2024年6月

累計調查次數:7年23季

累計參與人次:4,489人次

累計調查樣線次:9,885條樣線次

累計調查總里程數:38,909.8公里

累計記錄路死動物數量:29,922

 

 

歷年系統化調查所有調查樣線分佈圖↑

 

以數量而言,兩生綱及爬行綱是台灣路死動物的主要類群,兩者合計約占所有資料的8成。這兩類群的路死事件在不同季節有顯著差異。兩生綱活動易受到溫度或雨量的影響,乾溼季或有無降雨對記錄到的兩生綱路死數量也會不同,通常於雨季或是有下雨的夜晚過後會有較多兩生類被路殺。除了氣候因子外,部分物種有著可預測性的季節性活動模式,尤其當需要找尋配偶生殖或拓殖棲地資源時,容易導致路死的季節性變化。梭德氏赤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97.4%的路死發生在秋季,第四季的兩生綱路殺事件有15.7%都是梭德氏赤蛙。換句話說,臺灣動物路死事件的季節性波動,主要是受兩生類生活史活動影響。

srs result

我們以系統化所獲得的資料為基礎,並假設動物屍體約可存留路面3天(Santos et al., 2011),依此分別推估各季的動物路死總數量,最後加總推算出整年度的路死總量。結果顯示全臺陸生脊椎動物及陸蟹的路死總量模擬結果,2018年約為1,460萬~1,600萬隻,2019年度則高達1,840萬~2,000萬隻,2020年度路死總量又下降至與2018年相同的1,450萬~1,600萬隻。

total roadkill per year

依據過去三年系統化取樣同步調查成果的估算,台灣每年路殺死亡的陸生脊椎動物數量介於1,500至2,000萬間(這仍是低估的數字,實際死亡數量會更高)

 

 

rk density of 4 type road

上圖為2018年至2022年依系統化路死動物同步大調查結果估算之全台路殺數量變化趨勢。以2018年為100%,比較2019至2022年每年的相對路殺數量變化,可明顯看出過去幾年來,台灣的路殺現象在2019年達到一個高峰,隨後逐年略微下降,2022年全年的路殺數量與2018年相近。

rk density of 4 type road

  • 動物平均被路殺的密度主要增加於縣道和鄉道。
  • 縣道和鄉道管轄權為各縣市政府,依比例而言,是目前路殺改善相對著墨較少的道路,卻也是動物路殺最嚴重的道路!縣道和鄉道路殺改善是未來需要加強推動和合作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