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非洲豬瘟肆虐中國,然而現今又傳出了更令人害怕的消息。科學家在一隻中國蝙蝠的肝臟內發現類伊波拉病毒,且確定能感染包含人類在內的多種哺乳動物。
據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報導,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等絲狀病毒科的成員,均可導致嚴重的出血與器官衰竭,目前在非洲已確定至少有一種蝙蝠身上有馬爾堡病毒,有數種蝙蝠則被懷疑會攜帶伊波拉病毒。
-----------------------------------------------------------------
這樣的新聞出現在非洲豬瘟兵臨城下的此時,真是讓許多人無端驚恐,好似隨時就會世界末日、台灣沉沒大海般。究竟我們該如何看待此項「發現報導」呢?!就讓蝙蝠專家陳宏彰來為各位解惑吧!
[陳宏彰說道]:如同台灣地區的"鼬獾狂犬病毒"(或疫情)一樣,鼬獾狂犬病毒目前研究已知存在台灣地區應該已經超過百年(意思是指鼬獾可能為天然保毒宿主),在2013年前該病毒未被"發現"時,其實台灣都極力地避免由境外傳入的狂犬病 (尤其是指狗、貓等輸入檢疫)。但後來此疫病發生,所幸相關政府單位迅速透過過往野生動物研究,及其後續相關研究迅速掌握病毒分布區域及感染能力等資料,並同時加強正面防疫的宣導及預防注射,目前並沒有任何相關證據有出現本土狂犬病傳人的案例。而透過公民參與的「路殺社」,更協助相關單位累績了更多此疫情的數據,當然這也歸功於大家對於撿拾路殺屍體,都能具備相當正確的自我保護(例如戴手套或塑膠袋反套等)。
同樣的,近幾年台灣地區陸續"發現"幾種感染蝙蝠的病毒 (包括麗莎病毒或類SARS冠狀病毒)。沒錯,蝙蝠類群在近數十年的"可能"人畜共通新興傳染病中,的確有其相對重要性,這也是為甚麼近幾年突然有關「蝙蝠帶原」病菌或病毒突然成為研究顯學的關鍵,所以可看到相關研究不斷發表出來,但這卻說明了其實過去相關研究相當地不足。其實病菌或病毒甚至寄生蟲學者「發現」了這些寄生物,基本上與其他分類學家發現1隻新種的蛇、昆蟲或貓科動物一樣,只是病毒或病菌可能影響人類的健康。自然界中有人類未知的病菌或病毒其實真的不奇怪,重點是當我們知道後,要採取怎樣的面對態度?
首先,我們已知蝙蝠對於生態系或人類而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生態系服務角色,包括傳花授粉、種子傳播、平衡生態系中的昆蟲數量(如蚊子等)或農業上移除許多害蟲減低農藥及經濟損失……等不勝枚舉的貢獻,這些貢獻能換算的甚至達到每年數千萬美金的效益。全世界有超過1,300多種蝙蝠,不是每一種或每一隻蝙蝠都帶了可能影響人的病毒或病菌,所以,我們知道不能(也不需要)因可能潛在的「病毒」而因噎廢食,轉而認為需要驅趕或消滅蝙蝠 (極端舉例 : 我們知道許多人類因為交通意外傷亡,但並不是禁止交通工具,而是發長出許多預防交通事故的方法或規則)。廣泛且正確的掌握自然界中「病毒或病菌」的存在,可以提醒或預警,讓大家在面對野生動物時有更正確的自我保護做法。如同,我們已知「候鳥」可能是禽流感傳播的來源,但是並不會因此將候鳥趕盡殺絕,而是在家禽眷養上思考如何避免候鳥可能的影響。也如同,我們知道鼬獾可能帶原狂犬病,但我們懂得如何避開行為異常的個體,並在撿拾路殺個體時也保護好自己一樣。
註:1.台灣原生種蝙蝠發現新型麗沙病毒帶原,詳細細節請參閱防檢局:認識新型麗沙病毒 2.因應國內出現第4例蝙蝠確診麗沙病毒,疾管署調整人用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之接種適用條件
回到蝙蝠可能傳染人的流行病學案例上,如同上列「熱線追蹤」影片中提到的關鍵,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過度使用(如獵食野味)與入侵蝙蝠原始棲地的破壞,其實是才是導致人與這些病毒直接面對面的主因。舉凡SARS可能是在廣東野味市場動物雜處而致使冠狀病毒基因有機會重組,進而擴散;又或者非洲伊波拉病毒透過獵食野味及親吻親人遺體的文化而爆發開來。與其怪罪無辜的可能帶原蝙蝠,還不如更新或學習正確的防疫觀念與做法。不騷擾、捕捉或食用野生動物應該是國人都具備的知識,再者若需要接觸野生動物(如本社社員)也請務必利用工具或做好防護,絕不徒手接觸屍體。當然我知道有些野外研究者會認為這樣的防護過於大驚小怪,但是老話一句「防範甚於治療」,畢竟小弟曾是SARS期間某中部責任醫院的醫療從業人員(第一線的震撼),而SARS一開始讓大家崩潰是因為未確認致病原,當確認了其病毒特性,防疫後續才能對症處理(處理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面對"新發現"的病毒,不須過分恐懼,知己知彼是對的,因為知而能提前預防,當然請堅信「預防」是流行病學的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