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最容易被路殺的猛禽-領角鴞

授權條款
創用CC-姓名標示
發表日期
相關物種

「領角鴞」Otus lettia 是目前台灣最容易被路殺的猛禽之一,以路殺社資料庫而言,統計至2015年8月6日止,共有137筆記錄,佔所有猛禽路殺記錄(204筆)的67%。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國道高速公路局的路殺資料庫中,

而且有趣的是無論路殺社、高公局或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的3個資料庫中,領角鴞的路殺現像都有明顯的季節性,6至9月為淡季,10月開始會出現路殺高峰,另外在3至5月間也會有一個路殺高峰,

(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領角鴞死亡季節分布及原因柱狀圖)

這究竟是為何呢??又為何領角鴞這麼容易被撞呢??這裡面有許多有趣且值得探討的地方,只要能找到正確原因,對於降低其路殺死亡率將非常有助益。在找到正確答案前,就先讓我們一項項來分析和討論吧~

一、為什麼領角鴞的路殺有季節性差異:

1.和食性有關,根據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吳聲海教授長期的野外觀察,鴒角鴞和黃嘴角鴞在秋天會到馬路上吃蚯蚓,可能因此造成其秋天被撞的機率較高。

2. 秋天季節的確會有大量蚯蚓在路面上活動 

3.和繁殖季節育雛需求有關,根據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林文隆研究員的長期觀察記錄,平地的領角鴞從秋季(10月以後)開始會進入繁殖,隨著海拔高度不同而有繁殖上的差異,海拔愈高,產卵日愈往後。同樣地,南部與北部的繁殖時間差異也大,以台北平地為例,可繁殖期在9-4月,但在臺中是11-3月。繁殖前取食量大,同時偏好在路邊活動的特性,就有可能導致被車撞。

4.和體重、季節性換羽有關。鳥類體重並非全年固定,翼面積固定而體重增加時,wing loading 就會增加。另外,如果體重增加又遇到換羽,那翼面積就會減少,loading會更大。下圖是這兩年領角鴞的各月體重變化,這圖當然有一些問題,例如公母鳥混在一起,還有部分月的樣本過少。(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林文隆研究員觀察及製圖)

5.和季節性行為改變有關。林冠甫等人分析其團隊在2014/5/1-2015/5/31南投淺山地區的自動相機資料,共紀錄8筆領角鴞,分別是8月2筆、9月1筆、12月3筆、1月2筆(未標準化各月工作時),似乎有季節性的情形,由於其相機都是拍攝地面,對於非地棲性的領角鴞來說應不是反映族群狀況的變動,而可能是"到地面活動"這個行為的季節性變化,這是非常有趣的記錄,至於是因為食性或各類食物豐富度的季節性變動,而導致覓食行為的變化,抑或是其他因素(繁殖行為?)造成的,也是蠻有趣的問題,不過這也只是一年的資料而已。

總結推測,10月開始是平地領角鴞的繁殖育雛期,因育雛需要大量的食物,加上此季節的夜間會有許多生物(例如蚯蚓)出現在路面上,而領角鴞也會有到路面上覓食的行為,頻繁的出沒在道路週邊,使得此季節的路殺因而增加。

二、為什麼領角鴞容易被路殺:

1.領角鴞的飛行方式可能是造成其容易被撞的主因。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曾經以領角鴞、褐鷹鴞、鳳頭蒼鷹與紅隼4種猛禽做測試,將他們擺在地上,並在距離3公尺擺放梯架,有1、2、2.5公尺高的橫架供他們起飛停棲,由人員靠近讓他們自己飛上去。透過攝影機發現,領角鴞與鳳頭的緊急起飛角度大約10到15度,紅隼與褐鷹鴞可以到45-60度,後兩者可以接近垂直往上飛到最高橫架,前兩者卻是以低攻角方式飛。如果以最新研究鳥類的避碰反應距離是15公尺,那時速40公里的車子靠近,鳥類的反應時間大概只有1.36秒,如果這樣,起飛攻角愈大的愈能躲過一劫,相反的容易被路殺。

2.可能適應了都會區的生活,族群量增多,導致被路殺的數量變多。許多救傷單位的報告中,鳳頭蒼鷹和領角鴞都是前幾名或是冠亞軍,雖然車禍受傷的比例不低,但是其他原因受傷或死亡的個體也不少。從這一點來看,這兩種猛禽本來數量就比較多,加上又漸漸在都會區或聚落附近建立族群,應該是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因為領角鴞的族群越來越靠近都會區且適應都會生活,這也將導致其容易被流浪貓狗攻擊,或因農藥、毒鼠藥、重金屬污染而中毒死亡。

3.待統計求証的資訊還有:被路殺的個體在年齡上有沒有差異,比如說,第一年成熟鳥被殺的比例比較高? 路燈的顏色是白光或黃光是否也會造成影響?

延伸閱讀

1.認識領角鴞

2.台灣大學校園領角鴞冬季繁殖觀察 

3.路殺社臉書相關討論串

4.都市叢林裡的新住民:領角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