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橢圓形翅膀的紡織娘究竟會不會飛呢?

作者
Tsung-Han Liu
授權條款
創用CC-姓名標示
發表日期

圖/ Chih-Fan Chuang

球翅螽斯 (Hexacentrus fuscipes (Matsumura & Shiraki, 1908))。去翻翻關於牠過去的記錄會發現極為稀少啊! 曾列名"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出版的「臺灣應已消失或瀕危的物種,解說手冊I」中"。那麼這樣的夢幻逸品怎麼會被我輕易發現呢? 這點我稍後再來談。身為 Hexacentrus (棘腳蟴屬)的成員,腳上較明顯的棘刺是特色之一,但本種還有一個讓人難忘的特色,就是他那癒合在一起的橢圓形翅膀(只有雄蟲才有!雌蟲翅膀與其他螽蟴無異)。


這奇異的翅膀還有許多謎團還未被知曉,譬如:兩對翅都是癒合橢圓狀嗎?還是只有前翅?若是只有前翅,那前翅會像鞘翅目的昆蟲將鞘翅往上開舉後利用後翅飛行嗎? 若都不會,那雄蟲豈不是只能跳跳與爬行移動了?那麼,這個橢圓形翅膀有甚麼作用呢?當共鳴音箱(但他前胸背板上的音箱已經夠大了)?他需要這麼大的音箱做甚麼呢?彌補他的無法飛行嗎?查閱過去對他的相關研究才發現...根本沒人做阿!或許這些疑問需要更多觀察記錄甚至飼養經驗來才能回答。

當初發現他後,我也透過許多網友的幫忙與經驗分享得知更多關於他的消息。發現他並不如過去紀錄冊上所記載的如此稀少,甚至在局部地區更有著穩定的族群。那麼為何官方紀錄會有這般落差呢?這個問題其實廣範發生在"非熱門且無危害的物種"上。牠可能平時晝伏夜出,被看到的機會本就不多,在該生態系中非旦不是優勢種,數量又很少,再加上他不會造成對人或作物的危害,因此不會引起人特地去調查他的族群數量與分佈,更別說進一歩的行為觀察與其他研究了。

過去對於分佈的研究其實十分辛苦!研究人員需自己或請當地能信任的採集人員利用畫樣區(或拉穿越線)的方式定時或定點記錄,慢慢建立起物種分佈的情況。然而這樣的方式不僅曠日廢時,更難做到長期的監測(沒經費就沒人做了啊...)。好消息是,目前有些"全民科學家"的概念正慢慢萌生,利用全民在各地區的零星發現,蒐集並建立成一個大 database 記錄這些資訊。譬如路殺社,慕光之城(蛾類世界)以及鳥會的路段認領都是類似的組織。透過熱心的大眾幫忙將許多資料透過照片與文字以網路資訊的方式匯集在一起,讓許多生物能夠被記錄到其出沒的時間地點,為物種分佈與認識又添上一筆保貴的資料。

很多時候不是資料真的稀少,而是沒被彙聚統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