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如何減少保護區內的野生動物被路殺

作者
曾文宣
授權條款
所有權利保留
發表日期
標籤
路殺改善

【保護區內的路殺研究】Protecting the protected: reducing wildlife roadkill in protected areas. Animal Conservation 22 (2019) 396–403
https://doi.org/10.1111/acv.12481

這是2019年南非匹蘭斯堡國家公園的研究,利用擺放在路中間(六米寬)的塑膠蛇設計了兩組實驗,來看看哪些因子是造成路殺最主要的來源、也試著找出最有效的警示標牌設立方式。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團隊將塑膠蛇擺放在四種組合的路中間,分別是棲地類型(鬱閉/開闊)、和道路走向(平直/彎曲)。然後紀錄了行經車輛的時間(早上或下午)、速度(有無加速)、駕駛面向哪、駕駛性別、乘客人數、通行方向(進入或離開)、駕駛職業(員工或觀光客)、車輛類別(SUV、卡車、轎車等),以及遇見假蛇的行為改變(減速、停下、繞彎閃開、無反應)和到底有沒有輾壓到蛇。   結果如下:  

👉在沒有警示標牌的情況下,造成路殺的最主要的因子是「#綜合速度和職業的影響」,這解釋了高達98%的變異,棲地類型和道路走向反而沒那麼高。     

其中,在速限以內的車速,觀光客(0.19)造成路殺的事件是員工(0.07)的三倍左右。但在加速時,兩邊就都差不多了,不過依然是員工低一些(觀光客0.33、員工0.26)。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設立警示標牌這邊,團隊設計了四種,標牌動物選擇了分別是民調呼聲最高、可以有效提高戒心降低撞擊的獵豹;以及大眾多半厭惡、甚至會蓄意撞擊的蛇這兩種。每一種分別也用了照片、以及黑色剪影這兩種類型。這四種警示標牌,也分別設立於塑膠蛇的前100公尺、以及1公里,來看看距離的影響。結果如下:  

👉沒有標牌的情況下,只有31%的駕駛對塑膠蛇做出反應;相反的,設立標牌時,有61%的駕駛做出反應。另外,當車輛正在離開時,有62%的駕駛有反應;進入時只有52%的駕駛有反應。

這個行為改變當然是有效迴避蛇的(人性還是本善呀(誤)),沒有行為改變時,有36%的駕駛撞到了塑膠蛇;有做出改變的駕駛,只有不到2%的人還是撞到了蛇(是壞蛋還是眼睛不好嘛!)

至於那四種標牌和設立位置哪個比較有效呢?研究顯示,「#標牌主角動物和設立位置的綜合影響」可以解釋高達95%的變異。最有效減少路殺事件的方法是將「蛇」的警示牌,設立在塑膠蛇前的100公尺處。     

在同樣加入位置的影響下,相較於動物主角,#動物本身是用照片還是剪影似乎帶來的效果沒有差很多。而當設立在塑膠蛇前一公里處時,不管是獵豹還是蛇的標牌,路殺情形都沒什麼差,顯示標牌對於駕駛警示效果其實一下子就消失了(哎呀)。     

有別於大眾的期待,其實標牌主角選用蛇帶來的減緩路殺的效果比較好。團隊認為,蛇的警示牌會讓駕駛開始注意路上有無蛇或其他小動物出沒。相反的,獵豹警示牌只會讓駕駛開始分神去尋找道路周邊的大型動物,反而忽略了路上有較高路殺風險的小動物。 #所以還是不要用什麼明星大動物的警示牌比較好     

作者也提到,雖然路殺前100公尺的設立非常有效,但是要是警示牌設立過多,駕駛也容易對於這個訊號習以為常或疲乏。因此最佳的設立地點,必須設立在「路殺熱點」的前100公尺處,當然,最好是去程時的方向,可以讓駕駛提前反應。

那台灣的路殺熱點在哪裡呢?請看看我們路殺社所有參與者歷經8年努力的成果吧~[全台百大路殺熱點及改善地圖 WVC Hotspots and Mitigation map]